中国保险业数字化发展历久弥新
IT系统与业务模式持续攻坚创新,将迈入全域赋能发展新阶段
增长趋缓放大保险机构提质增效诉求
保费增速放缓、产品利润空间逐步压缩,保险机构需依托数字化手段升级创新、控本增收,实现业绩优化
从近5年保费增长趋势来看,全行业保费规模增速在2020年出现拐点,增速有所放缓,如将对比年份拉长,这种增速下降幅度将更加明显。这其中部分阶段是受到监管为引导市场健康发展而作出的必要调控的影响,除此之外,产品本身未能与时俱进契合市场需求而增长乏力也是关键原因之一。聚焦产品增长拉动数据,各险种整体的增长拉动效率均有下降,其中人寿及年金险、健康险的收缩较为明显。随着越来越多的保险机构加入产品内卷的行列,在18-20年期间创造巨大增长动能的人寿、健康类互联网保险产品利润空间也在不断压缩。保险机构一方面需要依托数字化控制成本,争取更多利润空间,另一方面也需要通过数字化实现业务创新升级,重启增长发动机。
前沿科技效能升级深化转型价值
关键技术实践日趋成熟,融合创新成果推动保险数字化转型进程
在可持续增长与业务创新等诉求的驱动下,多项技术的融合赋能与契合场景需求的创新开发已成为保险机构核心竞争力的构建共识,前沿科技的实践探索正重塑保险各环节价值链,推动保险保障类型、产品内涵、业务模式、行业生态发生根本性变革。根据艾瑞咨询调研数据显示,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的持续攻坚与相互赋能仍为保险机构决策者最关注的实践内容。此外,RPA/IPA技术拥有可明确量化的良好ROI,具备从简单任务延伸到复杂流程的巨大价值,成为保险机构关注度持续提升的投入方向。
保险机构信息科技投入热度持续
保险机构积极拥抱科技趋势,预计2023年投入规模接近570亿元
伴随疫情期间迫切催生的线上化诉求与业技融合效能的逐步显现,我国保险机构的数字化转型目标愈加明确,牵引保险信息科技投入持续加码。大型保险机构信息科技预算资金较为充沛,且对核心系统的自主可控能力要求较高,因此通常采用自研与外采并行的方式进行通盘数字化建设;中小型保险机构信息科技预算资金相对有限,且自身信息化程度较弱,往往更偏重解决方案带来的若干项能力快速增益。根据艾瑞咨询测算,2021年中国保险业信息科技投入规模约为414亿元,约占据行业保费收入的0.92%,这一数据虽取得历史性突破,但对比全球数据水平,我国保险信息科技投入深度仍待进一步加强。艾瑞咨询预计,我国保险信息科技投入规模仍将保持稳步增长,并有望在2023年达到569亿元。
行业政策驱动保险数字化转型步入深层次
监管长期引导推动信息科技应用深化,十三五末年行业基本完成线上化改造,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监管着力推动保险行业数字化转型
国策规划驱动保险数字化转型开启新纪元
十四五阶段,数字中国顶层战略自上而下引导各行各业数字化转型,保险业作为数字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关键的转型任务
业、技、数融合成为数字化转型主旋律
业、技、数有效融合的保险产品可创造巨大的保费增长动能
《金融科技2022-2025规划中》中,央行提出金融机构需要搭建业务、技术、数据融合联动的一体化运营中台,这意味着“在可预见的未来,业、技、数融合将成为金融领域数字化转型核心发力目标”。于保险领域,业、技、数融合并不是将各类前沿科技、数据在保险业务链条内堆砌,而是应当以推进保险产品革新、业务模式改善、市场焕发新生机为目标,选择契合的技术类型,融合赋能、创新开发。技术需要深入目标产品所对应的场景,完成针对性的应用模式改革,而保险产品及服务也应贴合技术特征调整创新。良好的业、技、数融合或许不是技术本身的创新突破、或者最前沿模式的率先应用,但仍可为所在赛道带来强劲的业绩增长新动能。如百万医疗险,基于互联网技术、大健康生态数据与健康险业务的啮合传动,创造了互联网保险业务巨大的保费增长成果。
如何有效实现三个融合是当下重要议题
有效实现三个融合需完善系统性的数字化能力建设
目前保险行业数字化转型已经在局部环节实现实质性进步,部分业技融合成功的产品及业务场景已实现全链路数字化,达成突破性创新。但在以业务需求为牵引、以场景为导向的发展背景下,保险公司科技建设仍然存在碎片化、应急化;欠缺系统性思维和前瞻性思考;关键技术应用与核心业务有所脱节等问题,因此保险行业仍需进一步的深度数字化转型。目前保险公司数字化投入逐年增长,基础数字化指标如线上化率、自动化率等持续优化,为行业进一步完成深度数字化转型事业创造有利条件。如保险业十四五规划所指出的问题那样,三个融合有效实现需从规划层面出发,构建系统性的数字化能力建设策略,输出纲领性的战略目标,进而以强化底层能力、升级业务系统、深化模型应用、优化业务流程、扩大数据采集应用为抓手,打造全链条、全场景的融合生态。